禪茶一味 (退後-修行筆記)

文章日期:2013-05-31 04:04

 

 

    禪茶是指透過對茶的體認和感悟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也是依照禪理佛法來演繹的一種茶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見二者互為表裡,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釋茶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無緣大,同體大悲精神,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了度化眾生,佛化身千百億。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視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為眾生解毒、解渴、淨心養性,最終讓眾生覺悟成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樹葉能承載起無窮的自然之道,人透過喝茶取得與自然界的溝通,獲悉宇宙的真理,最終可悟得佛性。從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經過諸多任務程序的磨難,經開水沖泡,才釀成茶湯,歷練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經歷磨難方可成長,歷經修行終可成佛。

 

    試看,那些信佛的國度,茶事興旺;那些飲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澤被茶葉故國;茶葉從中國傳到印度,惠及佛法故鄉。佛法和茶葉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互通有無,使得茶葉故鄉成佛法最盛的國度,佛法故鄉變成茶葉最興的國家,進而帶動鄰國茶佛兩旺。佛教盛行的斯里蘭卡是世界上人均產茶最多的國家;茶道風行的日本、韓國,佛法興盛。第一個種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書寫於寺廟,最好的茶也都產自寺廟(如龍井茶出於龍井寺、大紅源自天心寺、雲霧茶產於廬山東林寺…)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實的寫照。

 

    茶是菩薩的心腸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指有情眾生;菩薩就是覺悟有情眾生,也即普度眾生。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引導眾生實踐六度,終得解脫。片片茶葉如同菩薩六度波羅蜜的片片舟楫帶領眾生脫離苦海,同登彼岸。

 

    六波羅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茶遇水捨身,而成茶飲,供養世人,就是布施波羅蜜;茶香四溢,猶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羅蜜;忍受採摘揉捻、高溫炒、開水沖泡,就是忍辱波羅蜜;助禪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進波羅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禪定波羅蜜;行方便法,淨心導,就是智慧波羅蜜。

 

    茶是羅漢的自在

 

    《法華經》云︰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茶葉經熱水之沖泡,蕩滌塵囂,洗淨鉛華,無染清淨,了斷煩惱。茶漏濾出塵渣,流下自然汁液純正茶水,象徵羅漢諸漏已盡,證無漏智慧,得法喜禪悅。茶味由濃而淡,直至無味,誠如萬有一空,諸有皆盡。施茶之道,無有分別,平等對待,提起放下,心無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隱忍

 

    茶是忍耐的象徵,從採摘、做青、揉捻、焙火、沖泡,直至最後被喝掉,身經萬般折騰,卻能始終隱忍。佛陀涅盤後教化弟子以戒為師,茶可滌隨眠於九結,破昏滯於十纏,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於修行。每當五之火上來的時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氣降滅於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無論是大俗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大雅的琴棋書畫煙酒茶,中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茶。以茶喻人,古來有之,精辟莫過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紅顏薄命,佳茗又何嘗不是?女為悅己者容,茶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愛佳人,從來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會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見,如《晚甘侯傳》《葉嘉傳》,洋洋灑灑,蔚為大觀。人生得失盡在杯中,苦澀甘甜漸次展現。舉起杯也舉起了歡樂憂愁,喝下茶也飲盡了悲歡離合,放下杯也放下恩怨情仇。苦盡甘來,起起落落,箇中滋味,唯有自知。《紅樓夢》以千紅為最好之茶,喻示人間縱然萬紫千紅,終歸難逃一哭,參透茶味人生,概括無差

 

    茶韻禪機

 

    岩茶有岩韻,鐵觀音有觀音韻,綠茶有幽韻……茶韻之說素來已久,那麼什麼是茶韻呢?恐怕沒有個人能真正說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調動全身的官能來參與的,用眼睛去鑑賞茶色,用耳朵去聽高沖低泡的聲音,用鼻子去聞氳氤的茶香,用舌頭的味蕾去品嘗茶味,用雙手去泡茶、沏茶、倒茶、舉杯,再透過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覺傳遞給心靈(意),在心裡把對茶的顏色、聲音、香氣、味道、觸感的結果進行整合而產生一定的意識(法),最後在心裡所意會到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茶韻。茶韻產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對六塵(物理)的攝受而產生六識(心理)的過程。

 

    關於茶韻的描述不勝枚舉,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認知。如清代學人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把武夷茶的韻用香、清、甘、活四字來概括。這無非從色、聲、香、味去記錄官能感受,並非真正的茶韻。他又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悠然心會難與君說妙處才是真正的茶韻。既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語言記載都是不準確的、不全面的。如蘇東坡形容建茶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的詩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的存在,後人因此把岩茶的韻定位為岩骨花香。花香能聞出,但茶中之為何物?無人知曉。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尋找茶韻的記載,盧仝的《七碗茶詩》倒可以管窺一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清風生乘此清風欲歸去感受的能有幾人?再者,這種茶韻只是一己的心領神會,他人並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為他人所信。茶韻和禪機一樣都是不可說、道不明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一定要拿來說,那未免有誘導或心理暗示之嫌。

 

    當年大慧禪師把號稱禪門第一書的《碧岩錄》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張禪在悟,而在學。禪的感受正如『禪』字『示單的構字之意,是一種很單獨的、個體的。同樣,茶之韻乃人草木間的感受,濃淡由己,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