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茶二十個茶區簡介與茶質特性概略說明.

文章日期:2013-03-23 02:57






    

        雲南普洱茶起源於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攸樂茶山(亦即基諾山)歷史上曾經位居六大茶山之首。在攸樂茶山時代居住的基諾族自稱是孔明的後裔,也將孔明尊稱為茶祖。明清時期這裡就是普洱貢茶的中心產地,見証了普洱茶產業數百年的風雨興衰。攸樂茶山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以東。其茶園面積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較廣的,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攸樂茶山的種茶歷史相當悠久,至今這裡仍然儲存著面積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園,大部分處在高碩喬木之下,生態環境優越,茶葉品性優良。如今,孔明的後人們種茶製茶,繼續著攸樂茶山輝煌的傳奇。

 

  雲南二十個茶區茶質對比

 

  雲南地形氣候環境特殊,高緯度、高海拔,低緯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其主要表現特點為︰  區域性差異分明,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年溫差小、曰溫差大。  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佈不均。這樣條件下,加上部分茶種與生長形態不同,各茶山茶菁茶質有明顯不同特質。若以相同茶種、生長形態、製程等相同客觀條件下,雲南茶區出現北苦南澀東柔西剛的特質。

  本文所介紹各茶區茶質特色,多數以手工製作之栽培野生茶、野放茶為主。在正常製程、春茶、一心一葉與一心二葉的狀況下,所評鑒出的茶質特色。因涉及筆者個人口感好惡,所陳述之觀感僅供讀者參考,並非絕對標準。

 

  曼撒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區。

 

  簡介︰位於  勐臘縣易武鄉東北,離易武鎮內約 20公里 ,與寮國交界。茶區內地形複雜、落差大,最高的海拔為 1950米 ,最低的為 750米 。

 

  清朝乾隆年間,曼撒茶山開始進入最輝煌的時期,據史料記載,年產達萬擔以上。當時生產出的茶葉,多集中在曼撒老街進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時期,有三百多戶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毀滅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緒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無情的祝融瞬間毀滅繁榮的小鎮,而第三次火災與疫病,更是將曼撒成為頹圮之荒城。此時,離曼撒 20公里 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這也說明為何清光緒以後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區域劃分,曼撒屬易武土司管轄,並且易武與曼撒茶區相近,因此很難嚴格區分二者之間的差異。以致在坊間,有不少廠方與業者將二茶區所產茶菁同屬易武

 

  大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揚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優質茶品甘韻擴及兩頰,近年因過度採摘與季節原素,湯質較薄。

 

  易武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

 

  簡介︰請參閱曼撒,原屬古代曼撒茶區。目前易武茶區栽培野生茶年產約六十公頓,台地茶約300公頓大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屬曼撒茶區,香氣口感類似曼撒,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的茶品;與曼撒茶區原因相同,近年湯質較薄。

 

  倚邦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區。

 

  簡介︰位於西雙版納擺夷自治州  勐臘縣象明鄉。倚邦在傣語中,被稱為唐臘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幾乎全是高山。與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異更大,海拔最高達到 1950米 ,而最低處為江河交匯處海拔只有 565米 。倚邦茶山境內有大葉茶與中小葉茶,然根據有關專家測定,倚邦的小葉茶種不同且優於其它省份的小葉茶,而又優於大葉茶。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為生,開辟茶園、建茶號。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納貢茶上百擔普洱茶,即以倚邦茶為主,普洱茶的名氣可以說是從倚邦開始的。清朝初年至民國初年的倚邦,可說是倚邦茶區的鼎盛時期,官府衙門、大廟會堂等,一棟棟建得巍峨輝煌,交易熱絡、人聲鼎沸、騾馬塞道,晚上燈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清朝中後期,普洱茶製茶交易中心遷往易武,倚邦茶業開始沒落,然倚邦成為茶馬重鎮的歷史地位已經字字記載入史冊。倚邦茶山的最後關鍵是1942年的一場戰亂,引發大火將倚邦燒成頹圮瓦礫,倚邦從此元氣大傷。隨後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舉遷離;後來又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搬遷,現下倚邦村僅有30多戶人家,100多人口,交通不便,成為一個貧窮的農業小鎮;近年,普洱茶再度崛起,倚邦這古代茶馬重鎮,又重新受到矚目。

 

  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後段帶苦有甘韻。

 

  革登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

 

  簡介︰位於古六大茶山的東北部,東連孔明山、南與基諾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蠻磚茶山、北與倚邦茶山為鄰,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萊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當時年產茶量在 500擔以上。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 (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傳說為諸葛孔明所栽種,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茶王樹根莖腐化後留下的洞穴尚存,橫向 370厘米 ,縱向 390厘米 。至今革登

 

  茶區老茶樹所剩無幾,僅存茶房、秧林、紅土坡等幾片古茶園,累計不足500畝,剩下的只有斷碣殘碑。以目前革登茶山實際的狀況,可說很難量產茶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謂名存實亡。

 

  大葉、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昧明顯、中後段微苦有甘韻,湯質稍薄。

 

 

  莽枝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

 

  簡介︰位於革登茶山西南方、蠻磚茶山西面,傳說是諸葛亮埋銅 ()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滾塘街。古代都由外來生意

 

  人從事茶葉買賣,早年繁榮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殘檐斷壁。在原始林中,還有許多大、中小葉種老茶樹錯落其間,也不乏數 十公尺 高的巨大

 

  茶樹。所生產茶菁,多數集中收購交至其它地區,或由某些大廠指定專人收購。

 

  大葉、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與倚邦、革登香型口感類似。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柔、舌面刺激感較強。

 

  蠻磚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

 

  簡介︰位於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間,蠻磚古茶山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

 

  易武加工、銷售。雖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區被重視,或許也因如此,茶區才得以儲存較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蠻磚、蠻林二地,蠻磚有500余畝、蠻林有1000多畝,茶樹生長較好、密度較高,每畝約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樹高3 9米 ,基徑 34厘米 ,樹齡300年以上。少被採摘過度,所以目前蠻磚茶區的茶質還保持一定水準。

 

  大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相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澤較深;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口感濃質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氣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揚,近年茶質表現仍在水準之上。

 

  攸樂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區,唯一不在  勐臘縣的正山。

 

  簡介︰古名攸樂,今稱基諾山,攸樂即基諾的音譯。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  勐臘縣境,位於景洪市轄區內,東西長 75公里 ,南北寬 50公里 ,其面積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較廣的,這裡的古茶園面積達到了一萬畝左右。海拔在 575米 至 1691米 之間,年平均氣溫 18℃ ~ 20℃ 。年降雨量在 1400毫米 左右。隔羅梭江上游之小黑江與革登茶山相望,今龍帕村、巴來村遺存的古茶園 ()仍有2000余畝,茶樹基徑大多在 80厘米 以上。自古以來,攸樂茶山民間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葉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購。目前因為交通方便,攸樂茶區的茶品多由專人定點收購。

 

  大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香型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香揚水柔、舌面苦澀度稍高,因茶樹齡普遍較小、茶性較烈。

 

  巴達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  勐海縣西部。

 

  簡介︰位於  勐海城西 58公里 ,巴達茶山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兩大資源。1961年在巴達大黑山發現一株高達50余米的巨大茶樹巴達茶樹王,樹齡一千七百多年,成為巴達茶區特殊資源景觀。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數量少,口感類似布朗山茶區,舌面後段與上顎後段微苦澀,然平均茶質較為薄水,上顎中後段有特殊氣味。

 

  布朗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海縣,原屬國營  勐海茶廠初製所所在地。

 

  簡介︰位於  勐海縣南方八十幾公里路程,面積1016平方公里,以布朗族為主合同一萬多居民,居住在海拔為 2082米 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為 535米 的南覽河與南桔河交匯處之間的坡地上。布朗族為古代濮人後裔,可說是茶藝的始祖,是他們最早栽培、製作和飲用茶葉。布朗山鄉的南部和西部與緬甸接壤,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據文化學人調查,布朗族與高棉的高棉人是同一種族;高棉人創造了吳哥衣冠文物,而布朗人卻成了西雙版納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個源頭。

 

  國營  勐海茶廠時期布朗山茶區初製所,包含布朗山與新、老班章,一年可收鮮葉三百多公頓,大約可製成晒青毛茶八十幾公頓。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強,舌面與上顎中後段稍苦;上顎香濃味重,區別於班章茶。

 

  班章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海縣。

 

  簡介︰位於  勐海縣南方約 六十公里 路程,平均海拔約 1700米 。

 

  原屬於國營  勐海茶廠舊有布朗山初製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區之分。國營  海茶廠於1988年於新班章現址,種植3502畝新茶園。栽培型的古茶園數千畝,主要分佈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本茶屬老班章茶區。在雲南大葉種中,與布朗山香型口感類似,然質較重、口感刺激性更強、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氣下沉,舌尖與上顎表現不明顯。

 

  南糯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勐海縣,原屬國營  勐海茶廠初製所所在地。

 

  簡介︰位於  勐海縣東側,平均海拔 1400米 。在傣語裡面,南糯的涵義是筍醬。古代南糯山居民以漢妮族為主,族人將吃不完的竹筍製作成筍醬,為當時地方首領所喜愛,要求該山寨每年進貢筍醬,後來就把此山稱作南糯山。

 

  愛尼人(漢妮族支系)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代南詔時期,就開始定居南糯山。而在僵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蠻人在此居住。浦蠻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裔,是他們最早在南糯山上開始種植茶葉。目前南糯茶區保留著一千多平方公引混生的古老茶園,應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種、荒廢遺留的茶園。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香揚清甜、口感刺激性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顎中段舌尖甜香、甘韻在舌面中段,湯質滑口,澀度稍高。

 

  勐宋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市南部。

 

  簡介︰西雙版納有二個  宋,分屬  勐海縣與景洪市。此文所提為位於景洪市南部之  勐宋。東與布朗山接壤,南與緬甸交界。  勐宋是傣語地名,意為高山間的平壩。

 

  勐宋的阿卡(Akha)人是在十八世紀中期從南糯山遷徙而來的,當時  勐宋交通不便,因此多樣的生物資源得以長期儲存。於大勐龍、  勐宋地區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為早期布朗族所栽種。野生茶品種中,當地布朗族區分為苦茶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難入喉,一般茶農所採摘製茶的為甜茶類。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顎與舌面後段有特殊氣味,舌面根部苦為味明顯、難化。近年因易武茶價高,坊間有以  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銷售。

 

  景邁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瀾滄縣。

 

  簡介︰地處雲南省思茅市瀾滄縣,景邁茶區涵蓋瀾滄縣景邁村與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栽培型古茶園,是目前雲南省所發現最大規模的古茶園。 2003年由美資台商 蔡林青 先生所創辦瀾滄裕嶺--古茶園公司,承攬景邁茶區五十年古茶采收權,在科學化管理與保護下,限量製作有機茶品,古茶林應能免於過度採摘的厄運。

 

  根據專家學人考証景邁茶區的歷史根源,他們認為這片古茶山早在西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開始種植,距今1200多年,後來經過幾個朝代的連片開墾種植,至今已達一萬多畝的規模。古茶林內,老茶樹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據了解,目前只有景邁茶區的特殊環境與百年老茶樹才有寄生螃蟹腳,成為景邁茶區另一特色產品。

 

  中小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茶菁顏色偏青綠,條索較短,以輕發酵甜香著稱之茶區;上顎中後段的清甜略帶花香為其特色,與舌面中段甘韻表現佳,湯質滑、較薄。

 

  勐庫

 

  茶區位置︰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

 

  簡介︰臨滄的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種群落。生長群落地處雙江縣大雪山中上部,分佈面積約12000多畝,海拔高度為2200 -2750米 。勐庫野生古茶樹屬於野生型野生茶,在進化形態上,比普洱茶種還原始。該茶樹種具有茶樹一切形態特徵和茶樹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鹼等),可以製茶飲用;由於基因原始,產於高海拔寒冷地區,該茶種特具抗逆性強、抗寒性尤強等特點,是抗性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寶貴資源。而  庫特有種,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由西雙版納引種至勐庫後變種,遂有現今勐庫大葉種。以致  庫種栽培野生茶口感香型與易武茶區類似,因氣候地理上的差異,湯質較為剛強。

 

  大葉種野生茶、特有勐庫種特色︰葉質肥濃寬大,香型特殊、勁揚,不若六大茶區湯質滑柔;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口感刺激性稍高。

 

  景谷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景谷縣。

 

  簡介︰景谷擺夷儸儸自治縣古稱  勐臥,傣語為地方、為井,意思為有鹽井的地方。是以,素有林海BR珠、芒果之鄉、佛教聖地的美稱。位於思茅地區中部偏西,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景谷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證明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類生活居住。建製始於西漢元封二年(西元前109),景谷屬益州郡哀牢地。唐(南詔)時,於永泰元年(765)設威遠城,屬銀生節度(今景東)。清雍正二年(1724)改土歸流後,設威遠廳,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威遠廳改屬普洱府。民國元年(1972)改為威遠縣。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民國三年(1914)改威遠縣為景谷縣。1985611曰成立景谷擺夷儸儸自治縣,屬思茅市轄地。

 

  地勢以山地高原為主,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 2920米 ,最低海拔 600米 ;屬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為 1253毫米 ,年平均氣溫 20 2℃ ,年平均相對濕度78%。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以致茶品口感差異性也大。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條索不長、葉質濃,口感刺激性強而集中,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偏苦為其特色,時有輕發酵香甜味。

 

  金竹山千家寨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景谷金竹山千家寨。

 

  簡介︰距離景谷縣城約二個小時車程的一個小村落,原稱苦竹山,海拔約二千多米。附近山坡、山谷有多處連片野生古茶林。芽毫明顯、肥壯,因製程不夠精致,揉茶不足、不成條索,導致香揚質輕。製程亦時常發生萎凋過度現象。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芽毫顯露,上顎中後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質薄氣弱。近年因製程上的差異,時有揉不成索、發酵度較高,以致微帶蜜香、湯色較紅。

 

  鎮沅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鎮沅縣。

 

  簡介︰鎮沅儸儸漢妮族拉祜族自治縣,位於滇西南哀牢、無量兩山中段,把邊江、阿墨江、  統河水系縱貫全境,全縣總面積410938平方公里。明建文四年(1402)12月置鎮沅州,永樂四年(1406)改為鎮沅府,隸雲南布政司。1950年隸屬寧洱專區,1951年隸屬普洱專區,1953年隸屬思茅專區。1990年成立鎮沅儸儸漢妮族拉祜族自治縣。1998年縣級機關由按板鎮遷至恩樂。

 

  鎮沅處於橫斷山脈東南余梢,境內群山並列,山區面積占977%,地形複雜。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 3137米 ,最低海拔 774米 ,縣城恩樂海拔為 1080米 。鎮沅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 5℃ ,年平均雨量1284 8毫米 ,平均相對濕度 78%。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以致茶品口感落差也大。於境內 九甲 鄉千家寨有一棵列為金氏世界紀錄, 2700余年的世界古茶王,成為鎮沅觀光資源之一。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芽毫顯露,青壯葉墨綠色。上顎中後段清甜香、質重甜香,舌面後段與兩頰甘韻明顯。時常因製作技術不穩定,殺青溫度時而偏高,容易出現高溫甜香。

 

  邦崴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瀾滄縣。

 

  簡介︰位於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村裡附近有數百畝老茶林,產量不大。村內有一棵世界聞名的一千多年過渡型茶樹,古茶樹生長在海拔 1900米 的邦崴村新寨家。邦崴村及周遭村寨曾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先民所製作的石斧等器具。有學人認為,在邦崴古茶樹生長以前,古代濮人就已遍植茶樹,後因各種自然或人為原素,至今只剩下最耐寒霜、樹齡最老的一棵。也就是說,瀾滄邦崴地區種植茶樹的歷史應不止千年。

 

  大葉種野生茶特色︰香甜質重飽滿,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微苦澀、甘韻強而集中於舌面,香型層次明顯。

 

  無量山

 

  茶區位置︰雲南省大理、思茅市無量山茶區。

 

  簡介︰無量山在雲南地貌區劃中屬橫斷山脈南端中山峽谷亞區,與哀牢山同處於青康藏高原、橫斷山系和雲南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接合部。

 

  山勢高峻,最高海拔 3306米 ,最低海拔也在 1000米 以上。屬於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自然環境條件複雜多樣,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以致茶品口感落差也大,很難以單一口感為代表。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顎中段,苦澀度不高。因茶區生產範圍大,較無個別茶區特色。此茶樣為大理州南部、思茅地區北部交界處附近茶區。

 

  江城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市東南部。

 

  簡介︰江城漢妮族儸儸自治縣地處思茅、紅河、西雙版納三個市、州交會處,與越南、寮國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國之稱號。因李仙江、曼老江、  野江等三江環繞,故名江城。全縣國土總面積354438平方公里,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 2207 (康平獅子岩大山),最低海拔 317 (李仙江退場門處的土卡河寨子),縣城  烈鎮海拔 1119米 。屬低緯度山地季風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 7℃ ,年平均相對濕度85%,年平均降雨量 2283毫米 ;在雲南,屬於高溫、高濕、多日照的氣候型態。

 

  大葉種野生野放茶特色︰因氣候地理條件,江城野生茶菁一般較為香柔甜滑,然口感偏淡,類似近年易武茶。這也是近年易武野生茶時有以江城茶及  宋茶拼配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