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1-01-09 04:21
對於外界茶商大量進入思茅,以各種各樣的模式參與茶葉活動,人們意見不一。思茅市一名茶商說︰“他們太喜歡沽名釣譽了,許多被他們拿到外面銷售的普洱茶,經常是以次充好,改變生產日期,甚至用出茶書來提升價格,欺騙消費者。”
鄒家駒說︰“台灣普洱茶書的功利意識太強,出書人自己有什麼存貨就編造什麼歷史,往往都是以介紹、愛護普洱茶的名義,但目的都是為了賣高價。
有人從2004年春的廣交會上給鄒家駒帶來一張《普洱茶圖譜》。圖上的鳳凰沱茶,標明是20世紀70~80年代生產的。無獨有偶,他不久前看到台灣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譜》一書上也標明早期鳳凰沱茶產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鳳凰沱茶產於20世紀80年代。
鄒家駒說︰“這些圖譜太離譜了,南澗生產鳳凰沱茶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我聽說在上海、廣州等不少地方鳳凰沱茶圖案上的鳳凰都貴得分單眼皮雙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的問題都有文章做。”
“廣州芳村賣的雲南《普洱茶圖譜》謬誤太多了,這樣使渾水摸魚者宰客會更加得心應手。”鄒家駒說,“現下市場上賣的所謂陳年普洱茶,絕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普洱茶消費者,特別是普洱茶經營者,買茶時不能只靠耳風、只靠眼裡誘人的標貼,還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嗅覺和味覺,運用頭腦和知識,品評出歲月,品評出歷史。”
雲南農業大學教授周紅傑說︰“這些問題可以說是現下普洱茶‘商文化’的重要內容,這種文化的出現對普洱茶的發展短時間內表現出推進作用。然而,負面的影響將是對雲南茶葉的重大損害。最大的悲哀是雲南的茶人不懂雲南茶葉,而追隨外來‘名人’,盲目崇拜,並相互利用過分炒作,使普洱茶失去了本來面目,進入了神祕的文化行業。”
周 教授認為目前市場上以香港、台灣為主流的普洱茶已經成為看包裝、講年代、視陳舊、比名氣、尋來源等玄學體系。而真正講科學、講客觀、講真實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這些問題需要引起茶學界、雲南省政府的重視了。”他說,“我們從事茶葉教學的人時常無法解釋,為什麼許多人要去把學氣功的或是看大門的、做小生意的外來人都奉為‘茶王’,而不願學習一點科學的知識。”
鄒家駒有一名酷愛普洱茶的朋友,前些日子在昆明一家茶館喝了一壺據說是50年的普洱磚茶,消費2000多元。鄒問他味道如何,他卻不知道如何回答。鄒告訴這名朋友肯定上當了,雲南大學外語系畢業的一名女導遊興奮地告訴過他,不久前她帶了一名印度人到那家茶館買茶,三筒茶的價格3000多元。印度人前腳走,店主後腳主動跟上給了她1000多元的回扣。
“現下對於許多不懂普洱茶的人來說,其價格的離奇變化完全可以用買賣玉石來比喻了。”鄒家駒感慨地說,“什麼都可以作假,但歲月假不了,滄桑歲月流失在普洱茶上的陳香和滋味假不了。”(文章來源︰普洱茶訊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