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之馬幫簡介

 

 

 

【茶馬古道之馬幫簡介】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多由四川、雲南按地域組成。雲南進藏的馬幫,產生在滇西各縣…

一、大理白族人組成的稱【喜洲幫】,因趕馬人以喜洲為主。

二、鶴慶白族、漢族組成的稱【鶴慶幫】。

三、騰沖漢人組成的稱【騰沖幫】。

四、麗江納西人組成的稱【麗江幫】。

五、中、德欽藏族組成的稱【古宗幫】。

六、山、賓川回族人組成的【回族幫】。

 

     隨著運載貨物品種的增加,出現了專門馱運某種貨物的馬幫,有的馬幫即以貨物命名,“鹽業幫”、“糖業幫”等。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滇西各縣還臨時組織“支前馬幫”、“援藏馬幫”,以大隊為建製,由縣民眾政府委派部擔任大隊長,帶領馬幫進藏。後來,隨著西藏局勢的穩定,青藏、川藏、滇藏公路等相繼通車,馬幫運輸才逐漸由汽車運輸替代,馬幫這種由民間自發組織的運輸集體也才逐漸消失。

 

   滇西馬幫除了上述統稱,還有各自的幫名幫名一般以姓氏為標誌寫在幫旗上。由於馬幫多系商業性執行,都有自己在各地的東家。如鶴慶幫專為張家在西藏、印度開設的商號“恆盛公”服務,古宗幫則聽命於中馬家的“鑄記商號”。商業馬幫的規模龐大,一般都在百匹以上,有的多達四、五百匹,還有一種臨時性“散幫”,又稱“拼伙幫”,由有零散騾馬的人家聯合而成,開展短途季節性運輸,馬匹數最有限,一般逾百匹。

 

  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命”,舊時邊疆匪患迭起,天災不斷,加之路途艱難,在長達數千公里的跋涉中,隨時會遇到危險。為此,馬幫在營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組織管理制度,全體成員按分工有不同的頭班身分:大鍋頭一人,總管內務及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多由能通曉多種民族語言的人擔任;二鍋頭一人,負責帳,為大鍋頭助理;頭一人,管理伙食,亦行使內部懲處事宜;頭二至六人,擔任保鏢及押運;頭一人,為人畜醫生;伙首三至五入,即馬幫的“分隊工”;群頭若干人,即“小組長”;么鍋一人,即聯絡員,對外疏通匪盜關係,對內是消災解難的巫師;伙計若干人,即趕馬人,每人負責騾馬1至3匹不等。,在人員龐大的馬幫裡,有的還設定“總鍋頭”一人,管理全盤事宜,實為東家代理人。馬幫成員分工詳細,獎懲嚴格,但不像其他行業有過分的特權和等級界限,長時間的野外艱苦生活,煉就了人們團結友愛、坦誠豁達的性格。馬幫,堪稱“桃園結義”的群體,平時互相亦以弟兄相稱。

 

  為了便於管理,騾馬也有編製:1、(群)9匹為一群,由群頭負責,9匹中挑選一匹為群馬,額頂佩戴紅布底黃色火焰圖案途標,耳後掛2尺紅布繡球,脖系6個銅鈴,鞍插一面紅色白牙鑲邊錦旗。2、(伙)三群為一伙,由伙首負責,選一匹伙馬,額佩黃底紅色火焰圖案氈絨途標,耳後掛4尺紅布繡球,脖系8個銅鈴,鞍插一面紅底黃牙鑲邊錦旗,3、(幫)全部騾馬組成一幫,選三匹健走識途好馬,組成頭騾、二騾、三騾帶隊。頭騾打扮異常華麗:額佩黃紅色火焰圖案金絨途標,標中央綴圓鏡一面,周遭6面小鏡環繞,套嵌鑲珠寶的純銀籠頭,系9個銅鈴,頭頂系6尺紅布繡球,耳後佩  牛尾紅纓一對,鞍上插幫旗和祖旗各一面。幫旗為黃紅邊三角錦旗,中央繡幫主姓氏。祖旗為紅底金邊方形錦旗,正中綴兩根錦雞羽毛,象徵前途錦繡大路通達。頭騾是馬幫的“門面”,極受趕馬人寵愛,裝飾與眾不同,正如《趕馬調》中所唱:“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籠頭,-朵紅纓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二騾、三騾佩飾不如頭騾華貴,但有別於其他馱馬。二騾馱馬幫需用的藥物,三騾是大鍋頭或病號的乘騎。

 

  馬幫的信仰崇拜:傳說古時有一位青年獵手羅哥馴服了騾馬並將其馱貨載人,後人便尊奉他為趕馬業的祖師。羅哥的化身是馬幫煮飯菜用的銅鑼鍋,行路時專由頭騾馱負,使用時不得隨意轉動,更不用腳踩踏。古宗幫還尊奉文成公主為祖師,其公身是頭騾前額上的環鎖圓鏡。另外,馬幫還崇拜山神,其替身是草果。馬幫在野外露宿,得先用菜飯撒祭山神,然後丟幾個草果在火糖中。馬幫離不開道路,故崇敬路神,其標誌物是草鞋,凡草鞋穿爛不能亂扔,要帶到宿營地火化。若遇中途迷路、雪封山,只需為馬蹄綁上草鞋,即可路途通。還有卦神崇拜,其化身是架置鑼鍋的兩根鐵條(鍋樁),若遇到疑難或祈福消災時,就用鐵條打火占卜。

 

  馬幫的禁忌:出行禁忌生肖屬馬日嚴禁出行,農歷臘月、六月忌出遠行;按方向有“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講究,馬幫按嚴格編隊而行,么鍋為全幫的導引,手擂大鑼開路。大鑼既能驚嚇野獸,又能向對面馬幫知會讓路事宜和調整馬隊速度。

    語言禁忌─趕馬人交談多使用行話,如:打尖(途中稍歇),開稍(吃晌午),開亮(野外宿營),彩利(工錢)等。有些數字諧音吉,則借它字代替。如三“諧喪”,以“神”字代。“四”、“十”“事故”、“蝕本”,以“重雙”和“金”字代。有些音意含凶的詞語,則採取迴避或替代的模式。如“虎”稱高鷹,“蛇”稱老梭,“野狼”稱山兵,“鬼”稱黑影,“哭”叫汪,“燈”叫亮子,“鍋”叫祖師,“肉”叫片片頭,“飯”叫鋼,等等。途中若遇洪水斷路就叫“開順”,若遇送葬就叫“送財神”、“進財”,其中含討口彩的意思。

    騾馬禁忌─忌馬額有白,馬耳前倒、馬背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馬日役馬,忌騾馬夜間臥眠,,忌半夜馬嘶騾吼,忌當生人面前數馬,忌馬穿過羊群,忌馬脖帶草藤而歸。

    衣食禁忌─服飾忌穿紅、黃二色衣服(古宗幫例外),衣服款式以寬大為宜,忌錯扣和敞胸露懷,裹腿不得鬆散,忌跨越草帽,忌亂拋草鞋。飯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飯食上,忌吃飯串門,吃飯不得坐門檻或馬鞍,忌飯後即臥,忌吃途中撿到的食物。馬幫在開飯時,不管什麼人過路,定要邀請同食,即使是飛禽走獸經過,也要拋丟食物飼喂。

    住宿禁忌─忌盛飯菜旋轉鑼鍋,特忌住宿後移動鑼鍋位置。“開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懸崖下,住店忌與生人同房,忌火種熄滅,忌放置東西無序,等等。

    物象禁忌─忌見果木冬日開花,忌見鷹禽兔子,忌見耗子搬家,,忌見蛇交配、蛻皮,忌見蒼蠅群聚不散,忌見馬蜂乍窩,忌見雅雀噪林…

    氣象禁忌─黑氣蔽天、白氣鋪地忌出行,風卷塵沙、風阻行人、風吼如嚎慎出行,雨後現虹、素虹纏月、多虹同現忌出行,清明見霧不出門,有雷、霆、電、霹忌出行。

    趕馬人的工資稱“彩利”,其分發方案是:平均工資(包括人彩、畜彩)加職務補貼。帳務民主公開,職務補貼所占比例不大,體現了馬幫內部“做不平吃要平”的原則。獎懲:因工作出色、避免重大事故者,發給一定數額加菜金,稱“利尾”。若沖犯禁忌、違反幫規或故意肇事,最輕者買一隻公雞請眾人“打牙祭”表示謝罪,此外還有燒香、馱馬鞍、自策、棍刑和除名等五種處罰。趕馬人在長期實踐中練就了一套特殊技能,他們能用口哨、吆喝向騾馬發布命令(內部稱“馬語”)。如口哨就有解悶、喂水、吃草、壓驚四種,又如吹奏無字樂曲,既協調了人畜間的合作,又讓騾馬得以輕鬆和親近的感受。吆喝,亦有腔有詞,極富音樂感,如“哇”示停,“啟瞿一一”示走,“堵其”示讓路,“駕一一”示上馱子,“松松”示卸鞍,“啟雞”示舉蹄,“松其”示跑,“鳥唔一一”示吃草、“噓呼一一”示飲水等等,為趕馬人專用語。趕馬人為解除長途疲乏,慰藉孤寂單調的生活,都能哼唱即興創作的趕馬調。滇西一帶的趕馬調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形式獨特,有四個調類:行路歌,借物抒情;盤調,以洞途地名、風光名勝、風土人情一問一答數唱;喊路調,在獨路險路上唱,意在通知對方讓路;曲調高亢粗獷;懷古調,在住宿地演唱的敘事長歌,曲調優美,“馬語”和趕馬調,是馬幫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民間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經過音樂家精心整理的“放馬山歌”,“送郎調”,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即是滇西一帶的趕馬調。

 

  新中國成立前,在一些縣、鄉還出現了馬幫的行業組織─馬幫理事會。大鍋頭或紳士、財東為理事,威望較高者為理事長。理事會專門料理馬幫的社會事宜,如協調與官府的關係,增進與外地馬幫的聯繫、組織貨源等。

 

  如今,沿茶馬古道修築的進藏公路上,汽車早已代替了騾馬運輸。“山間鈴響馬幫來”這部千年悠久繁忙的交通驛運史,都與它的悲壯艱辛和浪漫詩意同時載入了人類衣冠文物進步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