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製作與酶促反應 2014-05-22 23:28

 

 

    酶促反應(又稱酶催化)是指由一類被稱為酶的特殊蛋白質所催化的化學反應。現代研究證明,普洱茶的優良陳化就是茶葉中的酶催化其它有效成份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老茶效果是酶促反應的結果,而不是氧化的結果,自然更不是碳化的結果。明白這一點,就能夠根據酶促反應的客觀條件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製茶工藝和藏茶模式,加以調整,使之更符合酶促反應的外界要求。

 

  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溫度、酸鹼度、酶的濃度、被催化物質的濃度。在普洱茶的製作當中,以上四個因素都可以被人為的加以調整(或無意識的改變)。另外,酶的活性和溫度的關係是一個拋物線關係,當溫度處在攝氏40度以下,溫度越高酶的活性也越高,攝氏40度以上,溫度越高酶的活性也越低,至60度時,酶開始變性,如果達到80度,那麼酶的變性將不可逆,也就是說,如果較長時間處在攝氏80度以上的茶青,以後將不會發生酶促反應。根據這些情況,我們來審視製茶流程中的對“溫度”的把握。 

 

  一、凋,

採摘後的茶青應該可能的在短時間內攤開,這不僅僅是為了揮發水份,更是為了降低溫度,減緩酶促反應的發生。我們在未及時攤晾凋的茶青中,特別是採摘的端口處經常會發現發紅的現象,就是酶促反應的結果。

 

  二、殺青,

殺青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減緩甚至暫停酶促反應的發生。我們知道,在60度以上溫度時,酶開始變性,酶促效果將基本停止,但是如果溫度達到80度以上,酶的變性將不可逆,那麼既要暫停酶促反應又要避免酶的變性不可逆,就要把茶青在殺青時的溫度狀態保持在攝氏60-80度之間(指茶青的內部溫度,非指鍋溫)。由於嫩葉含水率高,升溫慢,所以要相應延長殺青時間,反之,老葉則要減少殺青時間。

 

  三、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為了將茶青內部的細胞壁及茶青表面的臘層揉破,使茶青內部的有效成份析出,提升酶的濃度和被催化物質的濃度,所以,進行充分的揉捻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充分的揉捻使有效而未經酶促反應的物質的析出,也會使剛生產的新茶苦澀而難以入口,這樣就導致大量販賣新茶的製作者,以輕揉捻的茶葉入市,追求當時的口感而放棄以後的陳化。這樣的普洱茶是很難保證其以後的有效陳化的。

 

  四、攤,

本身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利於酶促反應,而是為了儲藏不霉爛,但是也不應該影響到茶葉以後酶促反應的進程。根據酶促反應對溫度的要求,攤曬和低溫烘乾都可以達到既乾燥茶葉又保持酶活性的目的。而高溫烘乾(80度以上)則會使普洱茶不再擁有酶促反應。

 

  五、蒸壓

蒸氣對茶葉的瞬間作用不會使酶變性,但是不同的水蒸汽卻可以改變毛茶的酸鹼度,影響酶促反應的進行,所以,優良的用水水質也關係到普洱茶的後期陳化。緊密的壓制也可以減少氧氣的進入,同時使酶促反應的各種有效物質處在一個相對密閉的有效空間內,利於酶促反應的發生。 

 

  實際上,從凋開始,人們製作普洱茶的每流程都在有意識的控制酶促反應的過快發生,這種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利於普洱茶的長期儲藏,但是在這種控制過程中,人們又在避免使酶變性且不可逆,以保證普洱茶在儲藏中的陳化預期。

 

 

☆類似探討☆

    鳳梨刺痛舌頭的原因是鳳梨酶,這是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果肉與果皮中都有,在自然界應該是一種植物的自我保護機轉。從果皮抽取純化的鳳梨酶,可以水解肌肉組織的膠質蛋白與膠原蛋白等結締組織,應用在肉類加工方面可以使肉嫩化,改善肉品的口感。

    鳳梨的這種特性也常被應用在肉類食譜的調理,例如鳳梨牛肉、鳳梨火腿、鳳梨雞等;家庭的日常烹調當然也可以利用,只要把握幾個原則:肉類烹調之前可以用少量的新鮮鳳梨汁醃泡,時間要稍加控制不宜過長,免得酵素作用過度;鳳梨酶會受高溫破壞,所以烹調時必須從慢火開始,讓酵素有充分的作用時間,然後加強火力。除了和肉類一起調理之外,含蛋白質高的豆類調理也可以利用鳳梨,我看到一道西式的什錦豆子沙拉,就非常合適添加鳳梨,也可以在沙拉的醬汁中以鳳梨汁取代檸檬汁。食用生鮮鳳梨時,鳳梨酶在口腔裡也會產生作用,因此飯後以鳳梨作為水果,可以幫助蛋白質的消化。